“信联”确名“百行征信”,中国互金协会持股36%

1月4日,央行发布《关于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筹)相关情况的公示》,宣布受理了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筹)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此前关于“信联”命名的猜测尘埃落定,确定为“百行征信有限公司”,注册地为广东省深圳市;百行征信聚焦于个人征信业务;注册资本人民币十亿元。根据公示,主要股东及所持股份情况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持股36%;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持股8%;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持股8%;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持股8%;鹏元征信有限公司持股8%;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持股8%;考拉征信有限公司持股8%;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持股8%;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持股8%;八家企业合计持股64%。拟任董监高人员名单已出炉:董事长(兼总裁)拟由朱焕启担任;董事包括许其捷、杨彬、奚波、郦永达、李臣、郑浩剑、邱寒、唐凌、陈向军;监事包括陈波、毛振华、盛希泰、谷国良。零壹财经梳理上述董监人员构成发现:董事成员中,——许其捷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信息科技部主任;——杨彬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业务三部主任;——郑浩剑系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副总经理;——邱寒是前海征信总经理;——唐凌为拉卡拉集团高级副总裁;——陈向军是银之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臣为蚂蚁金服高管。监事成员构成中,——陈波是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总经理;——毛振华为中诚信集团创始人;——盛希泰是中智诚征信法定代表人,曾任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现任洪泰基金合伙人;——谷国良为鹏元征信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开资料显示,朱焕启出生于1960年,曾在货政司就职,后转至人民银行大连市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大连市分局局长。近年来,担任汇达资产托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消息显示,公示期限为2022年1月4日—2022年1月13日。关于信联百行征信:百行征信的个人信用信息以个人负债信息为主,与负债密切相关的其他信息为辅。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网络小贷、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和消费金融公司等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百行征信最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互联网金融个人借贷业务的机构,包括网络小贷公司、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和消费金融公司等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以及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这些服务对象也是信用信息的主要提供者。此外还包括银行等从事放贷业务的传统金融机构、公检法与金融监管等相关部门、个人信息主体、从事征信和反欺诈服务的第三方符合资质要求的机构等。相关阅读”信联”的进步与不足文/魏延·零壹财经近日《财新》关于”信联”的报道刷爆朋友圈,组建方案终于向公众露出了一点面目:央行主导、中国互金协会出面牵头;邀请8家3年前申请个人征信牌照的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考拉征信、北京华道征信(各出资8%);定位于另建一个新的国家基础性信用信息数据库,将与现行央行征信中心形成补充,两者都可以给银行和银行以外的机构提供服务。其他尚不得而知。连日来,各种评论纷至沓来。概括起来,两个方面有代表性的声音,值得有话语权的主导者参考:1、值得肯定的进步一是接受学者及市场长期的理性建议,准备要打破央行征信中心一家独大的局面,再新设一家个人基础征信服务机构。二是虽然新设机构体制性质、治理结构尚不明朗,但至少吸纳了市场机构参与,未来的体制会比征信中心事业单位体制有所进步,同时也适当安抚了8家机构。三是至少抓住了当前征信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一个痛点,将有利于促进征信机制帮助互联网新金融机构管控多头借贷的突出风险。央行如能沿着上述有限但积极的方向继续往前走,将会给现阶段的我国征信市场注入活力,促进征信业的发展。市场担心的是,披露出的”亮点”,不足以抵消对未披露过程的疑问。2、多数无奈观感直至犀利批评意见,汇成了一个新的声音:”为什么不能再进步一点?”综合市场声音,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疑问:一,央行是否又要再设一家近似征信中心体制的”公共征信机构”?在社会主流已认识到”征信服务不是公共产品”、央行自身也明知征信中心的体制机制弊端的背景下,再新设一家实际上隶属央行系统的、不对征信中心业务构成竞争(釜底抽薪消除后者要求改革的理由和动力)、业务上画地为牢”哥俩好”的兄弟单位,以实现央行对基础征信机构的既监管,又主管(标志是实际上可以派遣主要高管)的完全掌控。在国际上并不存在任何所谓”公共征信机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难道还要在一个部属企事业”堡垒”内,再新添一个继续按照产品经济时代部管企业方式管理的新成员?为什么不能让这一新设市场机构(不是公共部门)的体制再进步一点呢?二,设立这一新机构的方式是否足够公开透明?”信联”的发起设立是与央行将要行使《征信业管理条例》为个人征信业务设置的前置行政许可审批权联系在一起的。在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反腐、国务院持续裁剪前置审批许可(主要目的都是减少公权力寻租空间)的背景下,对于如何行使这个国务院特别新授予的审批权力,央行理应倍加谨慎。谨慎行使公权力的最好方法,是制定并公开实施细则(条例规定的条件显然过粗)和流程,接受社会的监督。可是,从2022年初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至今的历程表明,央行三年前行使该权力时理念落后、思路不清、缺乏公开的细则和流程。央行已认识到基础征信机构属于市场经济的基础设施、影响面宽而长久,准备把这一许可当作特许经营许可来审批。在这些背景下,建议在制定并公开专项细则和流程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论证评选,让这一新设市场重要机构的组建过程和方案更加公开、公正、透明。市场相信,只要这一过程足够公开透明,找到一个真正利国利民、能够汇聚更多积极性、解决更多行业痛点的次优方案,就有基本的保障。三,”画地为牢”的思路是否过于天真?央行官员已多次透露这一思路:征信中心将限定在只采集银行类持牌金融机构的信息,而新设基础征信机构只采集银行类持牌金融机构以外机构的信息。首先,这在理念上于做强行业大局是有害的,想人为制造两家在各自范围内采集信息的机构,表面上可以竞争,实际上还希望维持缩小范围后的垄断;其次,也是违背征信行业规律的,必然要被市场突破;最后,在法律上也没有依据。这些疑问,实际上可理解为市场对征信行业发展前景的期待,以及对央行相关部门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