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贷对征信有影响吗

就在上个月,微博上面有的用户就爆料自己的点击微信里的微粒贷也是只想了解一些业务的,没想到被其向人行的查询了自己的个人征信,而这一行为也是后来严重的影响了他的房贷。一时间,网友们也是开始了纷纷的吐槽。那么,微粒贷征信查询是如何遭到网友质疑的?微粒贷对征信有影响吗?互联网金融征信目前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融百事通带您一起了解微粒贷的四大“槽点”和互联网金融征信的痛点。

槽点1 征信无明显提示融百事通小编在手机上点击了“微信”-“钱包”-“微粒贷”,接着出现了“微信上可以借钱了”的页面,继续点击“申请额度”,弹出“请先同意微众银行查询人民银行……相关协议”,勾选后即输入密码页面。小编邀请了几位同事一起体验,除了一位对产品有了解的同事点击条款查看,其余同事在勾选和输密码的时候表示“有点蒙”。“我对微粒贷不了解,初次接触很可能就直接勾选了,不会点开看。平时下载软件习惯了直接点下一步,感觉条款都没什么用。”市民老杜在接受采访时说。为此,小编采访到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的胡继晔教授,某专家认为:商家在重要事宜上应当重点甚至强制性地提醒消费者予以特别关注,例如在新办信用卡时,申请人须抄写重要条款以达到强制注意的目的,并指出微粒贷在对于重要信息的提醒上,应该以明显方式提醒消费者特别关注。槽点2 大数据征信难落实微粒贷产品上线之初,腾讯曾表示主要运用社交网络的海量信息为用户建立基于互联网信息的征信报告。然而,当市民发现其征信方式仍为人行征信记录后,网友吐槽何来大数据征信?为此小编拨打了微众银行客服电话,客服提示贷款需首先勾选并输入密码同意人行征信,否则无法进行贷款。同意之后由系统进行评估,至于记者问到评估的标准,客服表示具体规则不太清楚。某专家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二条“中国人民银行有权对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的下列行为进行检查监督”的规定,从法源上肯定了人行征信的权威性。微粒贷通过人行向用户征信是可以的,但这只是基础部分,基于互联网信息的征信才是其发展的重点。槽点3 “发放额度”为“授信额度”有市民在使用微粒贷的过程中反映,自己的授信额度是5万元,但只借了500元,在人行征信报告上显示为“发放贷款5万元”。对此小编再次致电微粒贷,客服表示这是正常现象,因为微粒贷为循环贷款产品,征信报告中的“发放额度”为产品的“授信额度”。因此,市民微粒贷有多少授信额度,征信报告中就有多少发放金额。槽点4 不显示“还清贷款”如果市民曾经在微粒贷贷款且已还清,在向其他银行贷款征信时遭到质疑,微粒贷客服指出,这种情况可以要求微粒贷开具证明,证明其还清贷款,从而不会直接影响到其他贷款。因为在人行的征信报告中,微粒贷的贷款是否还清一栏显示为0,而传统贷款显示为还清贷款四个字。槽点5 多次征信不利于贷款在小编问到市民还清贷款后,进行微粒贷二次贷款时,是否还会被征信?客服回答不一定。对于多次征信到底会不会对市民产生影响、有哪些影响?某专家表示,会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多次征信于市民而言是一种打扰,但征信和个人信用是两码事儿,归根结底还是个人信用占主导影响。小编从人行获悉,市民每年可免费查询2次个人征信报告,第3次以后每次收取费用25元。融百事通专家解读 互联网金融征信痛点痛点1 央行征信数据基础公开资料显示,央行征信系统虽然覆盖了8亿人,但真正和银行有信贷关系的只有3亿人。业内人士提出有银行信贷记录的人占比较少,市民的融资需求因此无法得到满足。胡教授认为,央行征信数据主要来自银行、社保,甚至包括通讯、水电暖气等费用的缴费情况,具有权威性,是基础性数据,而各家互联网金融征信依靠大数据,对于大数据的利用是互联网金融要考虑的重点。痛点2 大数据统计有难度“大量的数据如同成堆的沙子,如果没有统计和利用便不会形成将沙子变成混凝土建筑物的价值。”胡教授说,统计才是数据变成价值的有力方式。中诚信的负责人也曾指出收集、整理数据非常重要而且并不容易。此外,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民间征信机构又会面临诸多限制,如《征信管理条例》规定,禁止征信机构采集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病史信息以及法律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痛点3 征信信息难共享各征信机构也是互相竞争很大的,而数据也 是各自的财富和他们的一个资源,某专家则是指出,基于各自的商业机密的保护,各征信的机构之间信息也是可以共享可能性不大。小编表示,还是建议由中国的网贷协会做一个牵头、央行征信中心指导,设立一个P2P的征信中心,平台也是可以通过征信中心查询借款人资料,并以是需要付费的方式从征信中心购买专业的征信报告。这样就不会那么轻易的就去查了自己的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