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联时代 互联网金融和个人征信迎来大考?做好准备了吗
个性化分期

信联时代 互联网金融和个人征信迎来大考?做好准备了吗

信联将由互金协会与首批8家个人征信试点机构共同出资,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互金协会持股比例占36%。“信联”的建立毫无疑是建立了一个大的信息共享网,将打破征信市场的“数据孤岛”现象,降低“过度多头借贷”乱象。 一、先来看下参与组建“信联”的8家公司: 1、芝麻信用(支付宝);2、腾讯征信(微信);3、前海征信(平安);4、鹏元征信;5、中诚征信;6、中智诚征信;7、拉卡拉信用管理;8、华道征信; 恐怖之处在于,这几家参与机构自身即为数据源,具有非常丰富、稳定并可持续获得数据的入口,以大家熟知的阿里、腾讯为例,这两家掌握了很多入口,拥有大量持续稳定的数据,比如在他们平台上购买金融产品的数据、打车数据、外卖数据、电影数据、出行数据、水电费数据、还信用卡数据等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数据可以对个人形成一个非常完备的画像。 当使用他们的产品越多,消费者的画像就越精准,他们提供的服务也就越准确,这些就成为了一个相互影响的体系。比如你会为了提高芝麻信用分优先选择花呗和借呗而非信用卡,当花呗和借呗使用更多的时候,阿里体系内对消费者评估正向反馈,芝麻信用分增加了,花呗借呗额度提升了。 二、对央行意义 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副局长万存知的透露,个人征信机构主要收集的是央行征信中心收集不到的民间负债数据。 央行也不是万能的,以前很多民间数据只有一部分在央行体系内的金融和国企机构里,还有很多存在于民间私企里,比如水费、电费、话费、天然气等,以前这些数据的账户基本是独立的,但通过支付宝的账户缴交这些费用,就只有一个账户名,所以这些数据的完整性是非常好的。除此之外,还有借贷数据、先消费后付款项目等形成的欠款数据等等,当然,以后“信联”建立了,你的数据就是我的数据,我的数据……还是我的数据…… 三、对互联网金融和小微金融的影响 “信联”成立后,民众的负债数据可能会在各个机构之间共享,互联网金融及小微金融企业在获取这些数据之后,再结合自身原有的数据,会更容易形成较为完备的大数据风控系统,对比于数据共享之前会更加全面,对于各自金融业务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可以说是重大利好。 四、对P2P行业的影响 有观点说“信联”对于网络借贷防欺诈有重要作用,对这种观点表示赞同,征信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防欺诈,国外个人征信机构也大都提供防欺诈服务,这将会对P2P行业的发展带来实质性帮助。 在以前即使是在P2P业内做的比较久、比较大的某平台也都遭遇过千万规模的骗贷,其他的没有那么多数据的平台就更不用说了,在黑产内也有专门找这些所谓大数据风控平台漏洞的人,找到漏洞,便会拿着多套资料一拥而上去申请借款,俗称“口子”,而这种大规模骗贷现象是只有在所谓的大数据风控下才会发生的事情,对于小额信贷,如果采用实地风控,是不会遭受大规模骗贷的。 对于不使用大数据风控的机构同样有很大帮助,对于风险识别和风险定价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如能真能实现信息共享的话。 五、对个人征信的影响 “信联”建立后,大量风控数据,是否会对用户以后的生活有更多影响呢?丧失信用有多严重?现在国家对老赖的限制政策就是很好的例子,限制高档消费、限制出行工具、限制购房、限制贷款,甚至连子女都深受影响。这些都是因为,多次信用污点的累计,才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后果,以后征信记录连子女升学和工作就业都受到影响…… 信联将引导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有效发展,也将让我们更加重视征信。维护好征信,这才是我们最大的一笔财富。
央行牵头的个人征信平台终于要来了 珍惜信用最重要
个性化分期

央行牵头的个人征信平台终于要来了 珍惜信用最重要

继2014年央行颁发首批企业征信牌照之后,对于国内用户征信空白缺口比较大的个人征信系统央妈终于决定在2022年底批筹。 为什么个人征信业务这么重要呢?办理过个人房贷业务或者申请信用卡的朋友们想必有过经验,银行在批贷款或审核发卡之前一般都会在央行查询你的个人征信报告,个人征信市场一直是央行个人征信服务一家独大的局面。因为政府的强势数据整合能力,在央行的个人征信报告中,有较为全面的政府系统信息,包括个人与配偶申请的所有信用卡信息(开立注销与消费额度等)、贷款记录、欠税记录、强制执行记录、民事判决记录、行政处罚记录、电信欠费记录和联系信息等。但这些政府或国有系统之外的信息,比如个人的消费行为数据,央行就没有。今后包括央行的征信报告、个人的消费数据,水电煤气等一系列社会全方位的数据的统一结合,未来的大趋势将是整合不同维度的数据资源。 由于近些年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和潜在个人信用风险的加剧,2022年1月,央行公布了首批获得个人征信牌照的8家机构,包括:腾讯征信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央行要求这8家机构在2022年下半年,经审批产品和服务后,陆续向市场提供个人征信服务。这意味着中国的个人征信市场将从“央行征信”过渡到“民营征信”的多元格局,个人征信数据维度也将全面扩充,充分整合互联网的线上线下信息,丰富个人信用评分的算法。 目前在国内差不多有4-5亿的用户由于个人信用等级和资质的问题在央行征信系统里还没有征信记录,这部分征信空白的用户往往是低收入的次级用户对于银行来说之前也一直没有服务到位,银行向来都是嫌贫爱富,对于这部分长尾客户来说其实是受金融歧视的长期以来,所以这部分人无法享受到国内金融市场的贷款服务,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打破了金融不平等的局面,现在非常火的现金贷业务就是覆盖了这部分无法享受到正规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用户。 现在各大P2P和现金贷平台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个人征信系统可查询,造成了部分借款人在各个平台多头借贷的现象,央行这一次决定由互金协会牵头成立个人信用信息平台的目的就是把央行征信中心未能覆盖到的个人客户金融信用数据纳入,构建一个国家的基础信用数据库,未来能实现各行业和平台的信息共享,以有效降低风险成本。另一方面,征信机构可通过分析个人征信数据来判断是否向在其他平台多次借贷的客户放款和做风控模型,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避免构成对特殊对象的“歧视”,因为一些金融机构通常不愿意向曾经在其他金融机构比如小贷公司贷过款的借款人再贷款。 个人征信的应用场景也应该更加广泛,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放贷这块,这块国内做的比较好的是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信用分可以体现在租房分期和押金优惠,免押金租赁数码产品,图书,衣服,玩具,家用设备,租车,签证快速下发等场景。 央妈牵头的个人征信系统呼之欲出,大家对自己的信用也得且行且珍惜才是。
个人征信机构终于来了!都做征信,你会不会弃央行而选信联
个性化分期

个人征信机构终于来了!都做征信,你会不会弃央行而选信联

试点三年而迟迟不下发的八张个人征信牌照,最终化零为整,被统一的个人征信机构所取代。央行今日发布公告,宣布正式受理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筹)(下称“百行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在众多征信业和与征信业密不可分的互联网信贷业人士看来,统一法人主体有利于打破信息隔阂。摆在百行征信面前首要的任务异常迫切,就是降低征信数据使用成本。信联任重道远。股权架构背后:“前后协调了半年,我们最后还是无缘股东单位”“从去年中上旬开始,前前后后牵头单位和我们协调了快半年时间。我个人听过一个说法是,像我们这种非试点公司的入股,遭到了部分试点公司的强烈反对。最后无缘股东单位,我确实有点遗憾,但也能够理解。”一名此前被曝出有望入股的公司高管告诉记者。时间退回去年下半年,百度、京东、网易、360、小米、开鑫金服、宜信等坐拥搜索、电商、互联网信贷等数据的公司,和拥有海量通讯数据的移动运营商有望入股酝酿中的“信联”。这样的说法直到去年11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的第四次会议时被打破:上述所有非试点单位均无缘股东单位,取而代之的是互金协会作为发起单位认缴股权36%,其余8家试点单位每家持股8%。这样的股权架构,也在今日得到了证实,当然只差监管一纸批复。可想而知,信联的股权架构背后暗藏角力。而目前公布的待受理信联董监高名单,透露出的一丝端倪也异常有意思:不是所有的试点单位都有代表进入董事会:三马旗下的征信公司(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外加考拉征信和华道征信,均有代表进入董事会;而中诚信、中智诚、鹏元征信三家试点单位代表,则进入监事会。一名接近百行征信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8家股东中,尚有股东单位的入股资金未完全到位。为什么8张牌照无疾而终记者了解,早在15年说要颁发牌照的首年,央行科技司以及金融电子公司的专家开始对上述8家试点单位进行检查,“先检查的是深圳和杭州的机构,然后是北京的几家公司。”一位知情人士回忆。他透露,当时检查内容主要包括综合业务、组织架构、内控制度和技术体系四个大项,每个大项下面都有很多细节问题,“比如技术体系就包括技术架构、机房建设、数据安全性、系统部署等内容。”据了解,除了以上四个大项,央行对内控制度的关注相对较多。“当时他们反复检查的核心内容就是业务的合规性,采集信息是否会引起法律问题”上述华北地区征信机构高管表示。而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去年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发文指出8家机构对征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规则了解不够,而且也不太遵守:其表示八家机构在没有以信用登记为基础的情况下,在数据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各自掌握的有限的信息进行不同形式的信用评分并对外进行使用,存在信息误采误用问题;同时8家公司在业务或者公司治理结构上不具备或者不具有第三方征信独立性。也就是说,央行几番检查了两年多的合规和内控问题,直至去年也还是不能完全解决。这或许也是监管考虑以统一组织代替八张牌照的原因。成员机构怎么共享数据、共享什么数据似乎还在博弈在消费金融业态井喷、各路背景的机构掘金互联网信贷市场的眼下,个人征信数据的共通与使用尤为重要。“我认为个人征信行业应该是公益性的、独立的、中立的,不能有任何的倾向性,而且应该具有普惠性。我现在面临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是,我们每放出一笔贷款,对于白户(首贷户),以前我去查一次央行征信要20块钱。这对于我们这种真正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做普惠金融的机构,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我希望百行征信的落地,能够让我们的征信查询成本降下来。”一名大型互联网信贷平台高管向记者直言。确实,各家股东如何参与到信联的日常运营中、信联如何采集个人征信数据等关键问题则成为后续的“重头戏”。然而记者从多方了解到,这一推动过程所面临的困境不少,一些涉及股东如何参与日常运营等方面的问题仍未敲定,目前尚处内部讨论阶段。“(各方)对于信联究竟如何运营还没定好,8家机构拿出多少个人征信数据与信联共享也在博弈。”一接近信联的消息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称。互金协会方面是希望8家机构能够把所有数据都接入共享,但并不是说8家机构不愿共享数据,主要原因还是配套的利益分配机制没定好。“信联”所面临的一大困难就是数据如何搜集,北京一位个人征信行业的专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出于自身业务保护和商业利益的考虑,各个信息平台不愿主动将数据共享;更为重要的是,各家平台对于个人信用评价的模型算法都不太一样,出于保护个人信息的考虑,各家平台对外输出的通常是针对个人标签化的信用评价,而非涉及隐私的个人具体信息。因此,对于信联来说,如果只是单纯从各家平台搜集这类标签化的信用评价,其实意义并不是太大。一名征信业人士告诉记者:银行做个人放贷业务时,除了看央行的征信中心的信息,不少银行也会和8家征信机构中的一家合作。但如果信联正式落定,银行就不选择直接和这8家之一合作,而是统一选择信联,那对于这8家公司来说,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输出核心数据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