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理解什么是“个人征信”吗?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近日表示,正在积极稳妥地加快推进个人征信业务牌照发放工作,抓紧整理、研究和吸收,完善相关制度安排。然而目前,我国尚无一家商业机构获得个人征信牌照。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到底什么是“个人征信”?央行的谨慎是有必要的吗?
经济之声系列报道
《关于个人征信的那些事儿》
第一篇
你真的理解什么是“个人征信”吗?
什么是“个人征信”?来自经济之声00:0003:27
个人征信又被称为个人信用征信,是指依法设立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和加工,并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活动。
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东亚及太平洋区金融基础设施技援线负责人赖金昌表示,目前,社会上对征信的误解还比较多。
赖金昌:市场中有不少人错误地把一切涉及数据收集和加工的活动都称为征信,也有不少人把信息调查、数据挖掘、行业评比和排名应用程序的开发等都等同于征信;还有人把专业范围内的征信混淆,涉及社会表现的诚信建设。这些都属于对征信不切实际的、罗曼蒂克式的理解。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介绍,其实,凡和征信有关系的,一般都涉及资金,个人征信信息的核心是个人信贷、赊购等信用交易信息,与道德信用不是一回事。
吴晓灵:征信是对客户还款意愿的评估,与社会诚信有所不同。大数据的行为分析与还款意愿的关联性还有待验证,因而我们要对以上活动有所区分,分类监管。
那么,个人征信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呢?吴晓灵认为,征信是为金融服务的,核心是要防范金融风险,促使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实现信息透明。
吴晓灵:征信的结果也要区分应用场景,主要用于金融活动领域而不要随意拓展。
此外,由于金融领域涉及金钱损失概率比较高,所以,在金融领域,对数据保护的要求应该更高一些。
据赖金昌介绍,中国个人征信体系经过10来年的发展,从无到有,目前已经基本覆盖所有的成年人口,取得了很大成就。
赖金昌:征信中心目前纳入了大约9.2亿人,其中4.4亿人左右有借贷记录,加上社会上正规的个人信贷机构的覆盖数,中国目前有接近10亿成年人口在个人征信系统中。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个说法,说中国有超过13亿人,却只有3亿人有信用记录。赖金昌认为,这个说法是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
赖金昌:个人征信针对的是成年人口,不是所有的自然人,另外并不会每一个自然人都有借贷记录,比如在一个家庭当中,可能夫妇两个都在征信系统当中,他们有公共信息、身份识别信息,但只有妻子有借贷记录,因为老婆说了算,老婆借钱,老公没有借过钱,这种情况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