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征信三大误区总结,看完少走不少弯路
个人征信被誉为我们的经济身份证,在一个征信体系越加完善的社会,经济通行证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如此重要,但多数人对它的认知仍相当片面和肤浅。下文,小融将详述个人征信的三种常见误区,避免我们以后走岔路。
误区一:个人信用报告查询越多、申贷越难
个人信用报告是个人征信的载体,全面记录着个人的信用活动。它由个人基本信息、信贷记录、公共记录、查询记录四个部分组成。公众对它一个认知误区在于:个人信用报告查询越多、申贷越难。
实际上,这种说法相当片面。个人信用报告里的“查询记录”里分为个人查询和机构查询,短期内机构查询过多会影响银行对你的信用评级,但个人查询却不会。
值得提醒的是,央行规定,每人每年有两次免费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权限,从第三次开始按25元/次收取服务费,为钱包着想,没事还是不要手贱了!
误区二:只要贷款不逾期,就不会产生信用污点
贷款不逾期只是信用记录保持良好的一个方面,生活中还有许多事情会影响个人信用,比如交通违法(一些城市将闯红灯也计入在内)、旅游行为过失、睡眠卡欠费、地铁公交火车逃票、拖欠水电费、为他人贷款担保连责甚至学历造假等都有可能是造成信用污点的原因。
误区三:信用污点千元就可以洗白
北京日报不久前报道过一则《千元就能“洗白”信用污点?是骗局》的新闻,记者曝光了各种“铲单广告”的骗局,一些商家打着“银行内部人士”的旗号,号称千元就可以洗白信用污点,实际上,只要你轻信上钩,他们就会以各种预付订金的形式骗取你的钱财。
事实上,无论是央行还是各大商业银行,都没有随意更改他人信用记录信息的权限,要想去除信用污点,一般要在缴清欠费后,等待5年时间,信用报告才会刷新“自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