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行业进入“大跃进”时代?业内人称已走向误区

“征信现在外面讲得很高端,但对我们来讲就像是农民种地,你不能把一棵生的菜就拿上来,需要厨师把这个东西变成美食。我们不当农民,要做能变美食的厨师。”

讲起现在的互联网征信(信用)行业火热浪潮,进入这个市场的老牌商业征信公司——商安信公司(3ACredit)CEO陈晓东笑着说:“现在征信行业有一点大跃进。大家都在搞,但都走向误区了,大数据不是越多越好。”

因为199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入职美国老牌信用管理专业机构ABC-Amega,陈晓东见证了中国20年来征信行业的发展。他曾最早帮助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海外进行商业信用调查和追账管理,现在作为Creditreform
(德国信用改革联合会)在中国的唯一授权商,一直在幕后帮助中国大型企业进行海外企业征信服务。

数十年的征信行业沉浸,让他确信中国征信行业正迎来一波“主升浪”。“因为中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由政府来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的国家。”一个早春的下午,陈晓东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与此同时,敏感的资本也盯上了这个金矿——除了蚂蚁金服最新一轮融资开出了500亿美元的“天价”,陈晓东作为核心创始人的商安信也被众多风投追逐,并已经快速向新三板进军。

征信业大热

征信并不是从现在就进入中国市场,过去几十年征信的应用场景更多的是在金融和商业领域。

如果将征信行业做一个大的分类,可以分为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其中个人征信主要是针对自然人信用资质进行调查,企业征信则又可细分为财务估值评级征信和财务流动性征信。

在美国,以Experian、Equifax、Trans
Union为主的三大信用局几乎垄断了个人信用市场。中国公众熟知的标普、穆迪、惠誉三家公司则主要负责财务估值评级,也就是有融资需要的企业评级。至于其他的企业商业信用情况核实,最大的企业是邓白氏,还有像ABC-Amega这样创办于1929年的老牌企业。

中国企业对于商业征信系统的使用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是金融机构要自己负责贷款资质的调查,另外一方面大量中国企业出海,需要对海外合作伙伴进行摸底。

那时候的陈晓东刚刚从美国加州大学商学院毕业,本来专业是临床医学的他,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了这个领域。

“1994年中国企业大量出口,单子都很大,但少有信用管理的。出了问题就叫美国的公司帮他们债务管理。”陈晓东说,“那时ABC-Amega接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建设银行不少案子,很多案子需要翻译,就到我们学校找会中文的帮忙,我就帮忙了。几个项目做完了以后,他们说你留下吧。”

此后的陈晓东就在中美两国穿梭。那时的中国企业刚刚进入国际市场,对信用管理一无所知。

“当时这个市场太原始了,我们要从最基本的开始教育企业,为什么要做信用,怎么跟老外谈判,怎么看人家财务报表。”陈晓东回忆说,“后来,中国政府蛮有远见的,1997年开始推动建立诚信体制建设。”

那时的商业信用管理侧重点还是外贸企业。在陈的推动下,中国贸促会从2004年开始举办了十届中国国际信用和风险管理大会,其目的就是帮助中国企业防范在海外的信用风险。

此时的陈晓东除了担任ABC-Amega中国首席代表,已经兼任FCIB(国际金融、信用和商业协会)中国首席运营官,后者是世界权威的信用管理协会。

直到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后ABC-Amega要收缩中国市场,陈晓东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于是决定留在中国创业,全力进军商业征信市场。

期待中的新三板商业征信首股

在中国,提供个人信用服务的合法企业,目前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属的上海资信公司。截至2014年10月底,征信系统收录了1963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和8.5亿自然人的信用信息。

今年1月,央行要求阿里巴巴旗下的芝麻信用、腾讯旗下的腾讯征信等八家机构做好为期六个月的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这意味着,这八家机构有可能继央行征信系统之后,成为我国首批个人征信机构。

除了个人征信系统,中国还有140多家征信机构负责估值评级和企业征信,陈晓东现在创办的商安信公司就是在这个市场耕耘。笼统的统计显示,中国征信市场每年总收入20亿元。在美国,这个市场的规模是500多亿元。

现在陈晓东作为CEO的商安信公司,已经悄悄成为了业内的领军企业。他们拥有Creditreform在中国的唯一授权,可以查询在全球24个国家超过6000万家企业的信用数据。

Creditreform是世界前三名的信用信息服务提供商,至今已有135年历史。仅商业信用报告一个产品就销售超过1800万份,欧洲央行也是其主要客户。

与其他中国信用管理机构不同,商安信的独特竞争力来自海外中小企业的流动性征信查询。

“大的保险公司可以给标普30万美元做一个评级,但中小企业怎么可能承担得起?”商安信首席运营官姚翔说,“我们主要帮助企业做贸易间、业务间的那种流动性评级,也是很独特的。”

陈晓东说,海外市场是他们公司的侧重点,现在阿里巴巴诚信通中海外企业的查询也是由商安信来提供的。

有海通证券新三板项目负责人表示,商安信的价值比较独特,其新三板上市进程正在快速推进,预计能成为“新三板商业征信首股”。

大数据价值之辩

对于现在盛行的大数据征信概念,陈晓东有着自己的独特看法,“互联网征信只能作为传统征信的一个补充。因为数据采集来了只是一方面,还是要靠好的建模给出征信报告。”

中国的信用行业过去几十年一直在B2B领域活跃,直到互联网金融市场火爆起来,公众这才意识到信用正在无孔不入。

今年2月份公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购买过网络理财产品的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849万,在网民中使用率为12.1%。

另外一项最新的P2P行业报告显示,自2007年P2P网贷被引入中国,近年来国内P2P网贷行业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截至2014年末,国内P2P网贷平台总数近1600家,当年累计交易规模2528亿元,贷款余额1036亿元。

包括京东在内的电商网站亦推出了分期消费贷款,甚至一些大学生买卷卫生纸都要分期付款。

不过,问题随之而来。由于大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难以接入央行的征信系统,对个人和企业信用资质很难查询,一些P2P公司接连遭遇骗贷,不得不开始自建线下核实系统。

一家可以使用央行征信系统的P2P公司CEO说,他们现在既使用央行征信系统,也用行业提供的黑名单,有些时候还会去实地调查。这几个信息都有短板,都有可用的地方。

“的确现在征信系统还不能完全指望,还得靠实地调查为主。”上述人士说。

即便是那些有着传统金融背景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也有着现实的尴尬。

即便是国内最全面的数据库央行征信系统,相比其收录的数据,大量的个人和企业仍然游离在这个系统外。

有需求必然产生供给。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火爆,大量的企业开始涌入征信行业,这既包括传统的征信机构,也有像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公开资料显示,现在中国国内从事互联网征信的就有闪银、鹏远、聚信立、阿里巴巴、腾讯、安融征信等几家。

基于大数据的概念,让人目不暇接,这在业内人士看来有些尴尬。在他们看来,现在仍然属于较为粗糙的数据搜集过程。

“现在这么多的企业在建模(信用评价模型),其实都是适合他们自己的一个小生态,只是在他们自己的范围内适用,银行就不会用互联网的征信。”姚翔说。

最被业界推崇的美国ZestFinance公司是互联网征信的代表,宣称他们使用的模型与常规的信用评估体系相比,效率能够提高将近90%,在5秒钟内,就能对每位信贷申请人的超过1万条原始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超过7万个可对其行为作出测量的指标。

而常规信用管理公司采用的模型里,信用分数所包含的贷款人变量一般只有几十项。

在陈晓东看来,从征信评级模型来看,主要分为统计模型(基于统计数据调查的评级)、判断模型(给出结论判断的评级)和打分卡模型(不同评级机构的加权数据)。

最常用的是判断模型,也就是系统要判断出是否符合资格,其前提是来源数据要充分。如果电商只是基于自己数据库的内容,就给出判断,这只能证明符合相对应的场景,并不能证明在其他数据来源情况下得出同样结论。

“这就像你不能用一个人的淘宝记录,去判断他是否能够买房贷款一样,”陈晓东说,“完全是两个生态。”

Experian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姚诚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一些互联网信用企业的业务模式,甚至数据分析模型都跟传统的一模一样,没有什么创新。并且由于客户群是租车、订房等业务,这都属于边缘场景,不涉及主要的金融放贷业务。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互联网征信更多地适用于小金额的放贷,大金额的资金往来仍然需要脚踏实地的传统信用调查,单靠互联网记录并不靠谱。

“买一个iPhone所需要的网络征信,其实就是验证是不是本人购买了,后续的呆坏账要靠专业的账务管理公司去做。如果还要做其他调查信用记录,成本就太高了。”一位业内人士说,但大额的银行贷款还是要“挽起裤脚”去实地调查。

“征信说起来其实很简单,最终判断一个人的信用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还款意愿问题,就是你有钱,但愿意不愿意还。还有一个还款能力的问题。这两者才是核心问题。”陈晓东说,征信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在这些地方。

陈和他的同事经营的这家公司正在准备推出一系列独特的互联网征信解决办法,从根本上区分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问题。

“商安信的愿景就是要汇聚各种各样可信渠道来源的商业大数据,然后通过独特秘方,来制作‘征信大餐’。”说到征信行业未来时,陈晓东说。